2007年3月4日 星期日

五城記.香港

這幾年,到香港、上海的機會,要比台中、高雄來得高。尤其是香港,即便我們要花二倍的時間和金錢,也得特意繞過去轉轉。

我頭一次到香港,大吃一驚,地方和東西都變小不說,商店招牌的顏色刺目、風格混雜,活脫像是一個有機農場,多元生態。正如同政治上的一國兩制般,文化上的一地兩制十分鮮明。中文大學的新儒家、北角的古琴大師、沙田的水墨石家以及香港的帆船和漁民,在洋人異國想像力中得到不成比例的擴大。然而香港的法制和文官制度,內容上雖已華化,台階卻是英國人搭的。正如半島酒店還在,但要找那些大英帝國的餘暉卻是不易。這樣的混雜某一定比例的構成香港的美。

北京、上海、台北的中國人完全無法理解,為甚麼老外一直覺得香港是中華文化的代表,其原因來自於溝通。不單純是語言上的溝通,更重要的是香港扮演了部份的文化翻譯、融合,並且確實的實踐和呈現出混雜的美感。好比錫蘭的紅茶,當年引進到英格蘭蔚為風尚,這些紳士淑女到了香港仍保存習俗。可是香港人將其轉化成大排檔的奶茶,蹲在大排檔的長木凳上,茶弄得特濃,並且用罐頭煉乳佐之,口感特重。當年是因為勞動者需要更有勁的咖啡因,再者,當年香港的鮮牛奶得來不易,因此演變出這樣港式特殊口味的奶茶。類似的例子還有茶餐廳,除了洋中合併之外,還多了些南洋味。我每次到港一定造訪,原因無他,這就是道地的港味。

擁擠是很多大城市的基本情況,但香港的擁擠是不混亂的擁擠,或者說,香港人將擁擠處理得相對好。香港本身不大,但用於城市建設的土地更少,當年的英國政府將大多數的土地面積留給了山跟樹,可是你在香港總覺得人多,但不覺得亂。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只要是比較聚集的商圈,香港就有兩個地面。天橋與地下道連成另一個地面,將一個個的商圈串在一起。 很多女性友人到香港,正如同電視當中的廣告詞所說:「買東西、吃東西,真的停不下來,休息實在是不得已!」而這樣的空間交錯,彷彿亦如同文化交錯般,殊無定論。但至少交錯的空間給予不同思考者彼此喘息的距離。

香港最不好的是,找不到咖啡館可以閒坐半天,發發呆,想些事情、寫點東西。在大商城裡逛累了,想在沒人的台階上稍坐片刻,不到片刻就會有人來教訓你,不准坐就是不准坐。就像是一個刻意裝扮但絕不能柴米油鹽的名媛,極少遊客會在香港待超過三天兩夜,因為生活而一再回訪。

除了旅遊景點之外,如果香港能提供有別於城市樣貌的俐落之餘,生活的複雜擁擠依然多元而不亂。我想,我會在轉機之餘,多花點時間進城晃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