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所謂的老化,多是由於循環的逐漸衰敗,讓外邪入侵,然後人體就慢慢失守。其實這個過程是很長的,每個人在沒有意外發生的時候,經常都要歷經幾十年的。中醫用了一種文學式的描述來定義各種症狀和醫療方式,好比說循環是「氣」、循環失去穩定叫做「風」,至於「傷」與「寒」更是外邪之因。當人體循環從好變成不好的時候,會有癢、酸、痛、麻、木,五個階段。而這樣的感覺是神經傳遞的缺氧的擴散狀態警報,指示身體應該將血液調集過來。用白話的方式來說,人的身體內外細菌無所不在,但是當你的循環變差的時候,各類細菌便可伺機竊佔身體各個部份,當循環通暢、血液即時到位的時候,這些細菌不能作怪,也就是身體抵抗力強。而當你的身體因為病毒入侵(風)或者外傷(傷)導致循環變差或者不能到位,這樣的拉鋸就要更久的時間,或者需要借助藥物或其他治療,西醫用的方法是像轟炸機的方式先將病毒殲滅或是直接將病體切除,而中醫用的方式比較傾向逐次解決循環不能到位的問題,還是盡量藉由提昇抵抗力和通暢循環來處理病症。
以喉頭發炎為例,吃抗生素理論上是有效的,但問題是吃進去的抗生素會不會被送到喉頭?發炎是因為喉頭的循環不好,所以細菌才在那裡繁殖,而吃進人身體的抗生素如果沒有血循環相送,可到不了喉頭,結果往往只有增加肝腎負擔而已。所以,治癒的方式應該是將後援部隊儘速送往扁桃腺,經絡與血循環能夠暢通,即便不用抗生素,通常也能快速改善。當然,如果是全身發炎則不適用,因為全身已被攻陷,循環再好也沒有用,而這種狀況,大概已經待在急診室裡了。同樣的道理或許可以解釋高血壓。重要的器官或經絡缺乏氧氣,所以要我們的心臟多用點力,而這樣缺血缺氧的補償作用,反而證明了心臟應該是很健康的,要治療的是找出哪個重要部份缺血或缺氧。這和目前認知的西醫療法不同,西醫採實證,所以認為血壓高透過抑制或降低血壓的方式來調整,其結果可能反而使缺氧情況惡化,連帶的心臟的功能也下降。低血壓(舒張壓高)從供血的邏輯來看則是血中含氧量較低,所以舒張壓上升,這時候則需要檢查影響肺功能的經絡。這就不難理解,為甚麼手一吹風,就會流鼻涕、打噴嚏。那是因為溫度降低,某些部位上既存的細菌,趁著抵抗力下降、共振變差的時候,活躍了起來。像是人的脊椎要直,是因為後頭就是大動脈,任何的壓迫或是受力不均都會影響共振,而導致某些臟器的病變。身體要經常保持柔軟也是類似的道理。
中國人畫金、木、水、火、土這個五角星,是對所有週期性現象的共同規則。在中國人的哲學理論中,宇宙、醫學、算命都跟五行有關,因此,要先了解中醫所謂的週期指的是甚麼。中醫理論大致上是架構在心臟週期跳動和諧波的基礎上的,我們意識到心臟跳動是週期性的,引此跳動而衍生的每一個諧波幾乎都對應著一條經絡。肝是心臟跳一次它動一次;腎是心臟動一次它動二次...三焦經是心臟動一次它動九次。簡單的說,五臟六腑就是我們心跳的第一個諧波、第二個諧波、第三個諧波...第N個諧波。假設心臟打出來一個波,是一個一倍頻率的,跟肝藕合之後生出第二個波,我們記為一。肝是一個週期、腎是二個週期、脾是三個週期...依此分記為一、二、三、...八、九、十...。頻率從五以上就算是陽的經絡,從四以下算是陰的經絡,而胃則算是半陰半陽。因此,五臟屬陰、六腑屬陽,越往體表的都是高頻的波。或謂,動則生陽就是這個道理,一動高頻就產生了,只對身體外表層有益,要對內臟有益,要做靜的,好比靜坐、好比太極拳...。治腑的病盡量治體表,也就是從經絡著手;治臟的病則盡量由器官來進行。我們人類身體裡大約有十二條經絡,每一條經絡由一條動脈和一條靜脈加上許多穴道而成,而每個器官就負責把經絡和經絡串連起來,好比說,一條腎經、一條脾經,腎臟就掛在這兩條經絡之間。任兩條經絡都是不相碰的,也沒有任何一個穴道是兩條經都經過的。一條經絡上的任何一個地方堵住了,都會造成能量分配不均,心臟壓出的壓力和血液送不到這裡來,血液送不到,氧氣和養分送不進去,廢料和毒素送不出來,組織上原本共生的細菌開始孳生趁虛而入,平衡被打破之後,進入更弱的惡性循環,就成為我們的疾病。
基本上身體的血液循環如果援引中醫的「共振」理論來看的話,我們就可以把相生相剋轉變成一個普遍性的規則。用數學和現代力學來解釋,相生相剋就是從線性到非線性的現象。以中醫所說的循經傳來說,第一諧波的永遠在第一諧波,不會跑到第二諧波,這種狀況屬於線性的範圍。如果是循經傳,這個病還不太重,等到病一旦變重,能量變化大、比重變大,會生成倍頻現象(類似光學、震盪、電路領域的現象)。這個時候,第一諧波跑成第二諧波、第二諧波跑成第四諧波、第三諧波跑成第六諧波、第六諧波跟著跳第九諧波。這樣一二三倍的整數頻率,是相互影響的。這種生成現象,在中醫裡頭就叫做相生。另外一個加成現象是,一加三成四、二加三成五、三加四成七...,如果能量不變的前提下,好比說四不變,一增加了,就等於三減少了;七不變,三增加了,四就減少....,依此類推,這種增加減少的關係就叫做相剋。我們把之前談到共振中,各諧波的關係列舉如後:心包經(0) - 肝經(1) - 腎經(2) - 脾經(3) - 肺經(4) - 胃經(5) - 膽經(6) - 膀胱經(7) - 大腸經(8) - 三焦經(9) - 小腸經(10) - 心經(11),並輔以五行規則,金(肺、大腸)、木(心包、肝、心)、水(腎、膀胱)、火(膽、三焦、小腸)、土(脾、胃)。不難發現,相生相剋的變化就出來了。
心臟只有1.7瓦的能量,卻要將七、八公升的血液送到身體的各個組織,所以透過共振,我們可以擁有一個最有效率的循環運輸系統。動脈是一個架在骨頭上的網子,主幹是脊椎,支撐了所有的血管和內臟。運送在這個網子之中的是血,而推動血前進的則是氣。這一大套網子,嚴格來說,有三組,首先是動脈網,輸送氧氣和燃料到各個組織去,透過共振來達到最高效益;其次是靜脈網,輸送二氧化碳和廢料到心肺回收與再生,透過回流的方式來節省能量;最後則是淋巴網負責回收廢料的漏網之魚。當二氧化碳無法即時而有效率的被帶走,組織就會開始酸化脹水,也就是俗稱的水腫。水腫有幾個階段,我們不必詳述,但是初期的水腫現象是進行保健的關鍵時期,一旦到了整塊組織酸化、失去功能甚至是溶解,慢性病和衰老症狀便由此而生。不妨觀察一下幾個地方,頭頸肩、下腹腔、上下肢,這幾個地方都容易聚積酸水,輕則焦慮、失眠、健忘,重者高血壓、中風,不可不慎。具體的作法有二,其一是增加氧氣,其二則是降低二氧化碳。
第一種作法,是除了正常的動脈共振輸氧之外,透過適當的有氧活動來增加身體的含氧量,並且利用伸展運動來將肌肉深層與關節、肌腱間的酸水排除,並且力行姿勢矯正,才能改善活氧被阻絕的可能。另外,則是盡量少吃氧化過度的食物,用白話解釋,就是不吃不新鮮的食物。氧化的食物,天然的酵素過少,以至於降低體內製造原型酵素的能力,此外,進入體內將產生自由基。自由基具有強大的氧化力,而且是普通氧氣的數十倍,因此,自由基具有某種消滅病毒病菌的功能,但過多則反噬人體。若能大量攝取新鮮且富含酵素的食物,體內不但不容易產生自由基,相反的,將產生較多的原型酵素,以提供生命活動。一般的觀點,喜歡將營養素組成較多的食物,列為較佳的攝取食物,這部份恐怕需要商榷。好比說,牛奶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糖分、鈣、維生素等營養素,常被標榜為最佳的營養攝取來源。但是,市售的牛奶成分都經過均質化,在攪拌時,空氣會均勻混入牛奶中,使脂肪變為過氧化類脂物。接著再以一百度以上的高溫進行殺菌,酵素多不耐熱,在如此高溫的環境中所剩無多。所以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未必是很好的食物。動物性蛋白質是另外一個例子,其涵蓋的營養素十分優良,但是攝取過量的時候,反而變成毒素。合理的蛋白質攝取量,人體一公斤大約需要一公克,所以,六十公斤的成人一天攝取的數量,扣掉消化比率,大概不能高於一百公克。過多的蛋白質最後會隨著尿液排出體外,但是在那之前,已經在體內引發諸多波瀾。首先是多餘的蛋白質被分解成胺基酸,胺基酸在肝臟內被分解進入血液,以致血液偏酸;為了中和酸性血液,必須從牙齒和骨骼中引出鈣質來中和酸性血液;鈣質和氧化的血液在腎臟中過濾,多餘的蛋白質、鈣質和大量水分被排出體外,當然,這個過程消耗了很多原型酵素。從這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理解,新鮮的、原型的食物較有利健康,營養素組合較高的食物也要慎選,過多加工意味著氧化程度過高、酵素含量過少;即便是新鮮的高營養食物,也不要攝取過量,以免造成身體裡的微型浩劫。
而第二種作法主要是透過飲食習慣的改善來降低二氧化碳的產生。人體內部的廢料處理,可以說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運送,這整套運送過程就猶如我們人體的下水道系統。一般人只知道排毒排酸,卻不去探究所謂的毒和酸正是人體沒有排出的廢料二氧化碳所造成的。血液中大量的紅血球含有大量的血紅素,血紅素擁有一種酵素能迅速的結合CO2和H2O成為H2CO3以便於收容大量的CO2攜往下水道系統。但是如果血液停滯了,紅血球沒有流動,不能經由靜脈回流,組織就會開始酸化漲水;如果新血仍不來,組織的能量無以為繼,神經細胞會開始失去穩定度,就容易產生交感神經失調、焦慮、易怒、失眠等現象;接下來局部的組織細胞膜開始漏液,蛋白質流出,這就是我們熟知的水腫;如果情況仍不改善,局部的細胞就被溶解,產生病變。出現這種整塊組織的酸化、喪失功能、甚至溶解,造成細胞間質空間變大,細胞與細胞、細胞與微血管間的交通將變得非常困難,不論營養交換、廢料排除都會受到影響。尤其是,細胞間質是沒有甚麼抵制能力的,如果因此而蝕出一個大空間,便很容易成為細菌和病毒盤據的根據地。這些細菌和病毒由此繁殖、擴散或是長期盤據此地,產生慢性病,不斷散發毒素。於是器官功能退化、組織酸化發炎、細胞衰弱突變,進而產生各種老化現象,近一步引發癌症、腦中風...。酸化水腫沿著這個軌跡一步一步前進。由此來看,這個酸化的過程是我們應該守住的第一道防線。
除了少數侵襲性很強的病毒所引發的急症,我們人體的疾病大多是由於經絡長期的阻滯未通與組織酸化引生的老化現象。要想減少酸化水腫的現象,首要工作是從結構上減少與降低產生過度二氧化碳的飲食來源,以減少二氧化碳的產生;其次是增加體內的氧氣,多做些有氧活動,並且堅持只吃新鮮、原型的食物;最後則是透過伸展運動來排除體內既已生成的酸水。緣此,飲食上的順序不妨更改為吃大量的纖維素(水果和蔬菜)、其次是油脂(高溫用飽和油、涼拌用不飽和油)、碳水化合物吃一些(因為他是主要的助燃劑)、蛋白質要吃最少(他是最糟的熱量來源,所以只要補充足夠修復組織的份量即可);運動上,則以增加氧氣與排除酸水為主,不必過度迷信激烈運動之後,汗水淋漓的快感。以個人的看法,經常性的散步與伸展運動,會比偶一為之的大量激烈活動來得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