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9日 星期日

inflation

有朋友最近問了我通貨膨脹的議題,提了一些選舉語言裡撈出來的神奇政策,這讓身為龜族成員的我頻頻當機。我努力搜尋遺落在腦袋資源回收區角落,略顯斑駁的經濟元素,輔以孤狗好朋友的協助,讓自己也順便磁碟重整一下。

通貨膨脹用比較簡單的話來說,主要有兩種型態:Cost Push 和 Demand Pull。當經濟資源的取得成本上升,好比糧食、勞工、石油...等價格急遽上升,就會發生cost push inflation,不過,這種通膨是短期的,是非常過程性的,成本上升導致物價上揚,威脅是不高的。但是,如果物價持續上升導源於貨幣現象,以致於過多的通貨流通於市場上,相對的過少的生產與供給,讓市場上產生供需不平衡。太多的通貨在搶購過少的產品,引發物價不斷往上調升,這種demand pull inflation是最難對付的,因為貨幣供給可以透過多種不同的管道而默不作聲的遽增,使人防不勝防。

貨幣過多在市面上流通有很多原因,好比政府的支出預算長期超過其稅收預算所產生的政府赤字,或者因為金融機構的放款遠超過其儲蓄存款的總額,都會使社會上的流通貨幣增加。台灣通貨膨脹的潛在因素常肇於貿易順差,政府長期獎勵外銷企業,再加上關稅與外匯管制,常常增加了新台幣的流通量。隨著過多的貨幣供給量不斷的在經濟交易的流通,使物價不斷的上升,若沒有適當的沖銷政策來配合的話,比較容易演變成惡化型的通貨膨脹。

短期的、過程性的通貨膨脹有時候會造成一部分的人得到好處,但是惡性的通貨膨脹使貨幣價值貶損,使貨幣的購買力大為減少。這時候改持實質資產如房地產、黃金、珠寶、骨董字畫...會比擁有金融資產如政府公債、公司債、公司股票...來得有利。一般而言,我們比較擔心的是demand pull inflation所引發的循環性惡性通貨膨脹,其解決的方案必然透過改善形成的原因來對症下藥。好比發行公債、獎勵投資、放寬進口管制...等等,回收市場流通過多的貨幣,或者導引貨幣到實質資產與建設投資上。

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在三月初坦承台灣目前確實存在輸入性通貨膨脹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4248747.shtml 姑且以彭總裁的訊息為準,來討論目前選舉中討論甚多的通貨膨脹議題。

某候選人主張透過減稅與改革租稅制度,來提升競爭力。嚴格來說,降低免稅額是制度問題,提高每人免稅額二萬多元,四口之家平均減少的稅負不過區區幾千元,對增加內需是杯水車薪,談不上可以提振經濟。而且稅制改革是從改善供給面效率著眼,短期內可能反造成投資減少,對經濟成長未必有利。所以,以政策效果來看,偏古典學派的貨幣政策解決目前面臨的輸入性通貨膨脹,效果實在有限。而對抗經濟成長停滯,凱因斯學派的財政政策通常較能發揮效果。鑑於當前台灣面臨的是輸入性通貨膨脹及全球景氣衰退造成的停滯性膨脹問題,因此,另一組候選人擴大公共建設的凱因斯學派處方顯然較能被接受,因為可以對抗經濟衰退。但是,對輸入性通貨膨脹的刺激同樣效果不大。

其實我們真正該擔心的是,經濟成長停滯,才是造成相關經濟議題的元兇。台灣在1960和1970年代,伴隨著年平均經濟成長10%,當時的物價呈現一種溫和的上升趨勢。而這種溫和性的物價上升,是刺激企業界投資的重要因素,也是穩定成長的關鍵。短期內透過新台幣升值或是相關的貨幣調節政策是有助於減緩目前的輸入型通膨的,但是長期而言,刺激經濟成長與加速經濟自由才是節制通貨膨脹惡化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