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看一些老祖先留下來的東西,有兩大障礙。其一是敘事文體,這部分比較容易排除,多看些文章,一方面欣賞優雅洗鍊的文字,同時也習慣古人敘事的方法;其二是單位符號,這個障礙比較困難。舉個例子來說,中國人很早就將元、會、世、運作為時間單位,一元有十二會、一會有三十運、一運有十二世、一世有三十年。一元之數十二會,三百六十運,四千三百二十世,所以有十二萬九千六百年,此所謂一元消長。但是我們現在大部分只是運用,甚少去進一步理解真正的涵義。好比,我們過年的時候常說,一元復始萬象新。也就是說,十二萬九千六百年這麼長的時間,是由復卦開始的,哪裡的復卦?天圓地方圖中的圓圖裡的復卦,因為一元消長從天圓地方中的圓圖復卦開始。類似的說法還有"錯綜複雜",指的錯卦、綜卦,與交互之間的卦變關係;我們說"不三不四"而不說"不五不六"是因為易經的道理中,卦的第三爻和第四爻最重要,這兩爻在卦的中間,所以一個人如果不成樣子就會被說成"不三不四";又如"亂七八糟"是由遊魂卦和歸魂卦而來…。我還能夠舉出更多的例子,許多我們日常生活中充斥的這一類大家自然而然引用,卻甚少細究其意的說法,語源皆來自易經,但是因為我們不熟悉老祖先的語法和符號,因此,容易衍生出許許多多似是而非的謬誤。
最近讓我有這種感受的是孔子的序卦傳。相傳孔老夫子曾經針對周易六十四卦的順序做出解釋,後人整理成"序卦傳":
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勿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穉也。物穉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訟必有眾起。故受之以師。師者。眾也。眾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後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與人同者。物必歸焉。故受之以大有。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豫必有隨。故受之以隨。以喜隨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蠱者。事也。有事而後可大。故受之以臨。臨者。大也。物大然後可觀。故受之以觀。可觀而後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賁。賁者。飾也。致飾然後亨。則盡矣。故受之以剝。剝者。剝也。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復則不妄矣。故受之以無妄。有無妄。然後可畜。故受之以大畜。物畜然後可養。故受之以頤。頤者。養也。不養則不可動。故受之以大過。物不可以終過。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陷必有所麗。故受之以離。離者。麗也。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後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恆。恆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遯。遯者。退也。物不可以終遯。故受之以大壯。物不可以終壯。故受之以晉。晉者。進也。進必有所傷。故受之以明夷。夷者。傷也。傷於外者。必反其家。故受之以家人。家道窮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乘也。乖必有難。故受之以蹇。蹇者難也。物不可以終難。故受之以解。解者緩也。緩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損。損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決。故受之以夬。夬者。決也。決必有所遇。故受之以姤。姤者。遇也。物相遇而後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聚而上者謂之升。故受之以升。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主器者莫若長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動也。物不可以終動。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物不可以終止。故受之以漸。漸者。進也。進必有所歸。故受之以歸妹。得其所歸者必大。故受之以豐。豐者。大也。窮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旅而無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入而後說之。故受之以兌。兌者。說也。說而後散之。故受之以渙。渙者。離也。物不可以終離。故受之以節。節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過。有過物者必濟。故受之以既濟。物不可窮也。故受之以未濟終焉。
文字精簡幾乎沒有贅詞,意思明白也幾乎不需翻譯。姑且不論是否為孔子親筆所為,可以說,後人在談周易六十四卦的順序幾乎以此為本。
望文生義,我來試著解釋"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前八卦的順序:乾象徵天,坤象徵地;有天地,然後產生萬物。充滿天地之間的,唯有萬物,所以接下來是屯卦;屯是充滿、萬物創始的意思。萬物剛創始時,必然蒙昧,所以接著是蒙卦;蒙是蒙昧、幼稚的意思。萬物幼稚,就不能不養育,所以接著是需卦;需是飲食的道理。飲食必然會有爭訟,所以接著是訟卦。爭訟必然會成群結隊而來,所以接著是師卦;師是眾的意思。眾多必然就相互親近,所以接著是比卦;比是親近的意思。
同樣的"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前八卦,我用自己的意思再來解釋一次:乾象徵天,坤象徵地;天地創始,代表公司設立。 屯是小草被石頭壓住,力爭出頭,因此小草要團結奮力,象徵創業夥伴初期共同面對困難。接下來,啟蒙時期,創業者要將經驗傳承,才能相互協做。創業不外乎獲利,每個創業的夥伴都有強烈的經濟需求,也是參與創業的動力。有利益,就牽涉到分配,創業夥伴勢必面對接下來可能的爭執。當意見不同,一小眾一小眾的意見變慢慢分開,是為師。每一小眾的夥伴彼此之間更加親近,是為比。
真是太偉大的學問了,怎麼談論都能正確。真的是如此嗎?若以人文思想來說理,這樣的順序是很有哲理的。上篇可以解釋為人類與社會的發展關係、下篇可以看成人類自我人生的循環。做為歷史哲學看、做為人文文化看,理由非常充分,但嚴格來說,孔子這篇序卦傳,只是解釋卦名而已。譬如他只解釋甚麼是需,是需要的需。人類活著就要飲食,這就是需,有了需要人就會發生爭鬥,因此需卦下面是訟卦。以文演意,是很合理的,但是易經的本身是由象數來的,如果由象數來推演,只能說孔子的序卦傳僅就易理上講道理,至於六十四卦為什麼這樣排列的科學性關係,沒有在這篇文章中被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