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3日 星期日

玩索 2 – 哪兒來的順序

我們現在看一些老祖先留下來的東西,有兩大障礙。其一是敘事文體,這部分比較容易排除,多看些文章,一方面欣賞優雅洗鍊的文字,同時也習慣古人敘事的方法;其二是單位符號,這個障礙比較困難。舉個例子來說,中國人很早就將元、會、世、運作為時間單位,一元有十二會、一會有三十運、一運有十二世、一世有三十年。一元之數十二會,三百六十運,四千三百二十世,所以有十二萬九千六百年,此所謂一元消長。但是我們現在大部分只是運用,甚少去進一步理解真正的涵義。好比,我們過年的時候常說,一元復始萬象新。也就是說,十二萬九千六百年這麼長的時間,是由復卦開始的,哪裡的復卦?天圓地方圖中的圓圖裡的復卦,因為一元消長從天圓地方中的圓圖復卦開始。類似的說法還有"錯綜複雜",指的錯卦、綜卦,與交互之間的卦變關係;我們說"不三不四"而不說"不五不六"是因為易經的道理中,卦的第三爻和第四爻最重要,這兩爻在卦的中間,所以一個人如果不成樣子就會被說成"不三不四";又如"亂七八糟"是由遊魂卦和歸魂卦而來…。我還能夠舉出更多的例子,許多我們日常生活中充斥的這一類大家自然而然引用,卻甚少細究其意的說法,語源皆來自易經,但是因為我們不熟悉老祖先的語法和符號,因此,容易衍生出許許多多似是而非的謬誤。

最近讓我有這種感受的是孔子的序卦傳。相傳孔老夫子曾經針對周易六十四卦的順序做出解釋,後人整理成"序卦傳":

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勿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穉也。物穉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訟必有眾起。故受之以師。師者。眾也。眾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後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與人同者。物必歸焉。故受之以大有。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豫必有隨。故受之以隨。以喜隨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蠱者。事也。有事而後可大。故受之以臨。臨者。大也。物大然後可觀。故受之以觀。可觀而後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賁。賁者。飾也。致飾然後亨。則盡矣。故受之以剝。剝者。剝也。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復則不妄矣。故受之以無妄。有無妄。然後可畜。故受之以大畜。物畜然後可養。故受之以頤。頤者。養也。不養則不可動。故受之以大過。物不可以終過。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陷必有所麗。故受之以離。離者。麗也。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後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恆。恆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遯。遯者。退也。物不可以終遯。故受之以大壯。物不可以終壯。故受之以晉。晉者。進也。進必有所傷。故受之以明夷。夷者。傷也。傷於外者。必反其家。故受之以家人。家道窮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乘也。乖必有難。故受之以蹇。蹇者難也。物不可以終難。故受之以解。解者緩也。緩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損。損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決。故受之以夬。夬者。決也。決必有所遇。故受之以姤。姤者。遇也。物相遇而後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聚而上者謂之升。故受之以升。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主器者莫若長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動也。物不可以終動。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物不可以終止。故受之以漸。漸者。進也。進必有所歸。故受之以歸妹。得其所歸者必大。故受之以豐。豐者。大也。窮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旅而無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入而後說之。故受之以兌。兌者。說也。說而後散之。故受之以渙。渙者。離也。物不可以終離。故受之以節。節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過。有過物者必濟。故受之以既濟。物不可窮也。故受之以未濟終焉。


文字精簡幾乎沒有贅詞,意思明白也幾乎不需翻譯。姑且不論是否為孔子親筆所為,可以說,後人在談周易六十四卦的順序幾乎以此為本。

望文生義,我來試著解釋"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前八卦的順序:乾象徵天,坤象徵地;有天地,然後產生萬物。充滿天地之間的,唯有萬物,所以接下來是屯卦;屯是充滿、萬物創始的意思。萬物剛創始時,必然蒙昧,所以接著是蒙卦;蒙是蒙昧、幼稚的意思。萬物幼稚,就不能不養育,所以接著是需卦;需是飲食的道理。飲食必然會有爭訟,所以接著是訟卦。爭訟必然會成群結隊而來,所以接著是師卦;師是眾的意思。眾多必然就相互親近,所以接著是比卦;比是親近的意思。

同樣的"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前八卦,我用自己的意思再來解釋一次:乾象徵天,坤象徵地;天地創始,代表公司設立。 屯是小草被石頭壓住,力爭出頭,因此小草要團結奮力,象徵創業夥伴初期共同面對困難。接下來,啟蒙時期,創業者要將經驗傳承,才能相互協做。創業不外乎獲利,每個創業的夥伴都有強烈的經濟需求,也是參與創業的動力。有利益,就牽涉到分配,創業夥伴勢必面對接下來可能的爭執。當意見不同,一小眾一小眾的意見變慢慢分開,是為師。每一小眾的夥伴彼此之間更加親近,是為比。

真是太偉大的學問了,怎麼談論都能正確。真的是如此嗎?若以人文思想來說理,這樣的順序是很有哲理的。上篇可以解釋為人類與社會的發展關係、下篇可以看成人類自我人生的循環。做為歷史哲學看、做為人文文化看,理由非常充分,但嚴格來說,孔子這篇序卦傳,只是解釋卦名而已。譬如他只解釋甚麼是需,是需要的需。人類活著就要飲食,這就是需,有了需要人就會發生爭鬥,因此需卦下面是訟卦。以文演意,是很合理的,但是易經的本身是由象數來的,如果由象數來推演,只能說孔子的序卦傳僅就易理上講道理,至於六十四卦為什麼這樣排列的科學性關係,沒有在這篇文章中被解釋。

2008年3月17日 星期一

甜味效應

今日的海地,約十分之一的新生兒活不到一歲,國民平均壽命僅五十歲,平均所得不到四百美元,識字率不到25%。但是二百年前,它可是全球最富裕的國家之一,向有安地列斯群島珍珠的美譽。讓海地從二百年前的人間福境到現在的落後景況,都是糖。

甘蔗約莫在西元前三百年開始在印度被拿來當成作物,但往外傳播速度緩慢。一千年後中國、日本和中東均有種植,但真正大規模栽種的則是阿拉伯人。埃及所產的糖在當時被認為是全球最佳,阿拉伯人殘酷征服伊比利半島,隨之將甘蔗引進栽種。歐洲人則是在十字軍東征期間往耶路撒冷一路打去,才開始熟悉這種新的植物,可以說糖和戰爭變得密不可分。

威尼斯的貿易商主宰了中世紀歐洲的糖貿易,那時候糖仍屬於奢侈品。十五世紀葡萄牙人和威尼斯人聯手展開航海世界,開始引進非洲人當奴隸在一些大西洋島嶼上規劃甘蔗園大規模生產。十六世紀歐洲新富階級崛起創造了更多享受得起這種甜味的人,為了滿足這些新的需求,葡萄牙人將甘蔗引進巴西,擴大生產。至此,甘蔗成為不折不扣的國際性作物,橫跨亞洲、歐洲、非洲和美洲。

接著加勒比海地區登場,特別是海地的蔗糖業達於巔峰。當時島上有三萬名自由的白人、三萬名黑白混血兒以及四十八萬名的奴隸,使全島成為一座大型甘蔗園和奴隸監獄。由於海地是一座法屬的熱帶島嶼,當法國爆發大革命後,海地在工業主義和奴隸制度、資產階級和古老勞力之間的矛盾衝突愈來愈高。巴黎的革命人士願意將選舉權擴大適用於海地,但海地的白人甚至是黑白混血兒卻無意廢除奴隸制度以免斷掉法國歲收的一項主要來源。於是,海地的雅各賓黑人政黨開啟解放戰爭,戰事從一七九一打到一八O四,最後取得自由之身的奴隸占領海地,殺死或放逐島上的白人。

這些得到自由的黑人,不再願意替甘蔗園賣命,相反的開始推動土地改革,將大莊園分割為數塊小土地。但海地在國際經濟領域不再扮演重要角色,如今這座島的人均出口額在一百二十五個國家中排名一百一十二。自一八O四年獨立後至今,島上人口急速增加,但國家經濟幾乎停滯不前,海地找不到可以取代糖的產品,輸出棒球選手和民族意識當然不可能是蓬勃經濟的發展要素。

海地其實不是特例,大部分曾做為甘蔗殖民地的國家或地區,包括牙買加、海地、古巴、巴西東北部、爪哇、菲律賓...等,仍非常貧窮,且帶著永難磨滅的生態傷疤。但做為近代初期最大產糖島嶼的台灣,卻走上不同的道路,這樣的結果有很大一部分要歸功於集商人、海盜、叛民於一身,並於一六六二年征服台灣的鄭成功。

十七世紀初期,台灣人煙稀疏,經濟體大致自給自足。停靠台灣的貿易商若非往返中國、東南亞途中在此補給,就是在此地購買鹿皮。荷蘭人在台灣設立要塞和貿易站,主要也在思索台灣的原住民是否能為他們生產更多的蔗糖。二十一世紀某些民族主義人士大肆吹捧,將鄭成功征服台灣是為對抗荷蘭人的反帝國主義義舉,其實,並無證據可資證明鄭成功有這樣的想法。對鄭成功而言,敵人始終就是清朝。隨著反清復明的夢想漸趨黯淡,鄭成功本身變得越來越專制昏庸,征服台灣後不久即去世,得年三十八。

一六八三年,清軍攻佔台灣。中國雖然也有糖的需求(十九世紀初,中國的人均糖耗量高於歐洲)但卻無意在台灣打造單一作物區,因為清廷關注內部安定更甚於外來威脅,因此時時注意不讓台灣的糖生產高於稻米生產,也不允許摧毀太多森林。(其實清廷大多數的原因只是在管理風險,不希望他的帝國邊緣出現過於富裕強大的地方、並讓原住民繼續保有相當程度的舊生活方式)

從此台灣繼續種甘蔗,但從未成為島上的唯一作物。一八九五年日本佔領台灣,曾經大力推進蔗糖生產,因此糖廠、鐵路、港口等建設出現。幸好,二十世紀初日本本身稻米嚴重不足,需要轄下殖民地的稻米生產挹注,也讓台灣再度免於蔗糖單一作物區。

2008年3月10日 星期一

咖啡

做為全球第二大的大宗商品,咖啡已成為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事實上,咖啡無所不在,這條路可是漫長得很,費時五百年、經過四大洲、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之後,才成為你現在看到的咖啡。

傳說中,有位衣索比亞牧羊人,看到他的羊群嚼過苦味漿果後變得興奮且秩序大亂,大為驚訝,於是跟著拿起那漿果放入嘴中,結果也興奮得四處跳。咖啡的祕密效果被發現後,在葉門落地生根,成為當地作物。而開始將這種漿果從衣索比亞運到紅海對岸,很可能是擄掠販賣黑人的阿拉伯奴隸販子,從此,也開啟了咖啡和奴隸約四百年的悲慘結合。十五世紀中葉,阿拉伯半島上的一個神祕主義的伊斯蘭教派 - 蘇菲派,發現咖啡有助於他們思索阿拉時保持清醒,但是保守的伊斯蘭神學家則痛斥咖啡的致癮性,發佈敕令凡是經營咖啡館者要受棒打之刑,再犯者就縫進皮囊,丟進博斯普魯斯海峽。

十七世紀,歐洲正值商業主義興起,這種中世紀的中東豆子搖身一變成為西方資本主義商品。但這些最早經手咖啡買賣的人,把他當藥看待,認為他可以治眼睛痛、水腫、痛風、壞血病。不久,倫敦貿易商開始在咖啡館喝咖啡談生意,甚至其中兩家咖啡館還做為英格蘭的主要證券交易所長達七十五年。在歐陸,咖啡館漸漸成為因資本主義經濟發達致富者的象徵,成為幫這類人服務的場所。高進口稅造成只有大城市裡較有錢的人喝得起咖啡,證實了上層人士決心要擁有自己的聚會地點,不與低階級人士混在一起。隨著工業時代來臨,咖啡漸漸不止代表優閒,還代表勞動。

在美國,咖啡成為普及化的致癮性飲品,用以幫助大群勞工朋友撐起垂下的眼皮。到十九世紀末期時,咖啡館自動讓位給自助餐館、咖啡社交讓位給職場上的喝咖啡休息時間。北美的咖啡進口量,十九世紀時膨脹了將近九十倍。這時候工廠自助食堂裡三五成群緩緩走動的顧客,早已不似早期穆斯林顧客那樣追求阿拉的啟發、或者像當年倫敦商人那樣追求獲利、甚至是歐陸喝咖啡者那樣追求創作靈感。當時的禁酒風潮中,改推廣咖啡和咖啡館,這無異開了歷史的一個玩笑,伊斯蘭神學家若地下有知,想必瞠目結舌,無言以對。

二十世紀,咖啡遭抨擊會導致心臟病和潰瘍,提神功效相形遭到冷落,可是咖啡的消耗量有增無減。喝咖啡早已不是在冥想起悟、商業社交的場合,反倒是開車或是匆匆趕路時囫圇吞下。咖啡不止加快了現代工業生活慌亂的步調,本身也早已成為大量生產的工業產品。我們可以看到,有很多混合多種成分加工處理成的現代飲料,也號稱是咖啡。這種化學化的咖啡早已遭到馴化、商品化,早已遭摻雜劣質添加品而失去其純正。

咖啡對我來說,香味和甜味的混合十分重要,至於是三十五元還是一百三十五元並不是重點。咖啡不會讓我更接近上天,也不會讓我更像奴隸,就像我手上這一杯大街小巷賣得火熱的85度C咖啡一樣,我對於它五百年來的歷史要遠比它是哪一個品種的豆子來得有興趣。空氣中瀰漫的香味,和著嘴中順口的甜味,重要的是腦袋裡想的事情。

2008年3月9日 星期日

inflation

有朋友最近問了我通貨膨脹的議題,提了一些選舉語言裡撈出來的神奇政策,這讓身為龜族成員的我頻頻當機。我努力搜尋遺落在腦袋資源回收區角落,略顯斑駁的經濟元素,輔以孤狗好朋友的協助,讓自己也順便磁碟重整一下。

通貨膨脹用比較簡單的話來說,主要有兩種型態:Cost Push 和 Demand Pull。當經濟資源的取得成本上升,好比糧食、勞工、石油...等價格急遽上升,就會發生cost push inflation,不過,這種通膨是短期的,是非常過程性的,成本上升導致物價上揚,威脅是不高的。但是,如果物價持續上升導源於貨幣現象,以致於過多的通貨流通於市場上,相對的過少的生產與供給,讓市場上產生供需不平衡。太多的通貨在搶購過少的產品,引發物價不斷往上調升,這種demand pull inflation是最難對付的,因為貨幣供給可以透過多種不同的管道而默不作聲的遽增,使人防不勝防。

貨幣過多在市面上流通有很多原因,好比政府的支出預算長期超過其稅收預算所產生的政府赤字,或者因為金融機構的放款遠超過其儲蓄存款的總額,都會使社會上的流通貨幣增加。台灣通貨膨脹的潛在因素常肇於貿易順差,政府長期獎勵外銷企業,再加上關稅與外匯管制,常常增加了新台幣的流通量。隨著過多的貨幣供給量不斷的在經濟交易的流通,使物價不斷的上升,若沒有適當的沖銷政策來配合的話,比較容易演變成惡化型的通貨膨脹。

短期的、過程性的通貨膨脹有時候會造成一部分的人得到好處,但是惡性的通貨膨脹使貨幣價值貶損,使貨幣的購買力大為減少。這時候改持實質資產如房地產、黃金、珠寶、骨董字畫...會比擁有金融資產如政府公債、公司債、公司股票...來得有利。一般而言,我們比較擔心的是demand pull inflation所引發的循環性惡性通貨膨脹,其解決的方案必然透過改善形成的原因來對症下藥。好比發行公債、獎勵投資、放寬進口管制...等等,回收市場流通過多的貨幣,或者導引貨幣到實質資產與建設投資上。

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在三月初坦承台灣目前確實存在輸入性通貨膨脹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4248747.shtml 姑且以彭總裁的訊息為準,來討論目前選舉中討論甚多的通貨膨脹議題。

某候選人主張透過減稅與改革租稅制度,來提升競爭力。嚴格來說,降低免稅額是制度問題,提高每人免稅額二萬多元,四口之家平均減少的稅負不過區區幾千元,對增加內需是杯水車薪,談不上可以提振經濟。而且稅制改革是從改善供給面效率著眼,短期內可能反造成投資減少,對經濟成長未必有利。所以,以政策效果來看,偏古典學派的貨幣政策解決目前面臨的輸入性通貨膨脹,效果實在有限。而對抗經濟成長停滯,凱因斯學派的財政政策通常較能發揮效果。鑑於當前台灣面臨的是輸入性通貨膨脹及全球景氣衰退造成的停滯性膨脹問題,因此,另一組候選人擴大公共建設的凱因斯學派處方顯然較能被接受,因為可以對抗經濟衰退。但是,對輸入性通貨膨脹的刺激同樣效果不大。

其實我們真正該擔心的是,經濟成長停滯,才是造成相關經濟議題的元兇。台灣在1960和1970年代,伴隨著年平均經濟成長10%,當時的物價呈現一種溫和的上升趨勢。而這種溫和性的物價上升,是刺激企業界投資的重要因素,也是穩定成長的關鍵。短期內透過新台幣升值或是相關的貨幣調節政策是有助於減緩目前的輸入型通膨的,但是長期而言,刺激經濟成長與加速經濟自由才是節制通貨膨脹惡化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