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31日 星期日

充分發揮預算的價值才是省錢的根本

2002/11/20 by Longdar@Acer

在開始思考企業e化之前,要先為e化正名。首先,e化不只是電腦化,還應該包含網路化。簡而言之就是將資料數位化、作業網路化、流程自動化。所以,企業在思考e化問題的時候,請暫時拋下那些繁瑣的專有名詞。因為規模不同、資源不同、人力不同、所急需者也不相同。企業主該思考的是,你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切忌隨風起舞,害怕跟不上時代而急急忙忙導入e化,到最後不但沒有e出效率來,反而e出一堆毛病;沒有把資源真正整合,倒是整垮公司一堆員工。
從架構面掌握關鍵性問題
負責任的資訊服務廠商不會只是想硬塞給你該公司生產或代理的產品,就如同醫生和藥劑師的差別。醫生會先「望、聞、問、切」以了解來訪者的病因,再根據不同的體質與不同的症狀,施以不同的治療方式。反觀藥劑師即使擁有最完整的藥品種類(產品線),也不代表他擁有治療你的能力,更何況是那些強調某些單一產品神奇療效的廠商(成藥),尤其應該謹慎選擇。所以,就您選擇資訊服務廠商的條件,應該參考選擇醫生的標準。好的做法是先做一次身體健康檢查以了解大致的狀況,然後根據幾項關鍵性的症狀,尋求專業門診科別的協助。同樣的,針對公司整體資訊環境作一次總體檢,根據體檢表來歸納分析以找出企業下一階段的競爭力,通常要比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來得更有效率。不要一開始就迷信名醫(國外大廠),許多國外的成功案例往往並不適合套用於國內的環境。
圖一、合格的資訊服務商會先幫助您釐清架構,而不是急著賣你產品。
為了避免e化的失敗造成企業的損失,一些政府單位其實提撥了預算來協助企業進行e化的評估與進行(註1),國內的宏碁公司在面對客戶提出e化需求的時候,也會先指派相關人員親至客戶處了解整體資訊環境作e化健診後,再根據客戶的需求與期望提出建議與規劃(註2)。如能善用這些資源,相信您對於e化的掌握必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圖二、一份完整的e化健診,決不只是銷售行為的入門磚,而是針對各種情況和可能性,提出中肯的診斷建議。
大多數e化失敗的經驗在於沒有充分了解自我的需求,而輕信於服務廠商的單一建議,套用了不符合自家公司產業規模與型態的e化應用。我們在文章一開始就提醒「認清自我現階段最迫切的需求」是導入e化的源頭,您可以先找合格的醫師作一次完整的健康檢查,再根據您公司的體質開出合適的藥方。
專心在最關鍵的需求上
不要指望e化能解決您所有的問題,更不要指望花了這筆錢之後,營業額就會馬上急速倍增。e化有時候是在挑戰您公司內部流程的合理化。因為電腦作業與人工作業最大的不同在於電腦是一個指令一個動作,它無法像人工作業一樣處理未經設計的突發狀況。如果連公司內部人員都還不清楚或是無法切割整個工作流程,此時去碰觸所謂的企業內部資源整合之類的大工程,恐怕是無法達到您預期的效果的。「只解決您最在意的部分!」其他的需求自然而然會在後續的運作中一一浮現出來。
e化亦不應淪於科技的競賽,您應該關注的是導入e化這件事,本身就不應該獨立於商業維運本質的思考。就如同您為公司所做的各種努力一樣,不外乎有效的降低成本、有計劃的增加收入。所以,好的e化藍圖應盡量跳脫技術層面的推演,以商業維運的觀點來看各項e化的效益才是對的方向。

  1. Resources Sharing (Avoid Expense)
  2. Efficiencies Improvement (Grow Revenue)
  3. Customer Satisfaction Promotion (Protect Revenue)
  4. Operation Cost Reduce (Reduce Expence)
  5. New Business Enable (Grow Revenue)

利用收益和成本來交相檢驗您的e化投資是否適當,並且以上述五項分類來檢視您的e化導入項目,如有不符的情況,您可能要馬上調整找出原因或尋求您服務廠商的協助。
充分發揮預算的價值才是省錢的根本
企業有許多投資要做,e化只是其中之一,而且是難收立竿見影效果的那一類。和購買新機台、增加生產線與到大陸設廠比起來,「求生存」的實際壓力與數位經濟的新競爭環境,常令企業傷透了腦筋不知如何選擇。其實,企業界的老闆們應該開始跳脫「擁有」的思維,就好比喝牛奶不用開牧場的道理一樣,不見得事事都得自己來。其次要考慮所屬的產業環境,隸屬於某個供應鏈體系的,請優先參考該體系主要上下游廠商所使用的系統架構,盡量選擇相容性較高的產品。假如您所屬產業的e化程度不高,顯然會降低您對於e化成果的期待,會很容易因此而調整建置順序與思考方向。
除了初期建置之外,還要考慮後續維護。廠商大多未交代清楚的就是「維護的成本」。特別是一些DIY的組合,常在歷經人員變革後,自然而然就變成孤兒。再好的硬體設備、功能再強大的伺服軟體,如果沒有專業的安裝設定,這些軟硬體所帶來的可能將不是效率與便利,而是無止盡的夢靨。除了安裝設定之外,還需要有專職的資訊人員來隨時維護照顧,才能確保企業所需的穩定維運品質。如果您的公司屬性或規模都不適合延聘專職與專業的資訊人員的話,可以考慮與廠商簽訂維護合約,或選擇有些廠商推出的租用方案。
要想完全發揮預算的價值,除了有步驟的計劃、建置與維護服務之外,還需要一套完整的保全機制。當然,保全的範圍不能僅侷限於狹義的病毒防範或單純的防火牆阻擋。合理的e化保全項目應涵蓋資料存取、網路安全、系統關鍵性元素以及一般狀態管理,並且針對客戶資料訂定公正客觀的安全處理原則,再輔以各期間可讀性高的統計報表(日報表、週報表、月報表)。
活用有限的IT預算,來滿足企業內部種種的IT需求。聰明的IT管理者與企業經理人應開始認真思考租用方案的可行性。除了兼顧資金的靈活運用與維持IT環境的競爭力外,由於資產的擁有方移轉成資訊服務廠商,迫使服務商不能不堅守服務品質的承諾,以提出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保全方案。期望大家都能因此而自在悠游於e化所帶來的各種好處。
(註一)以『經濟部中小企業處 http://www.moeasmea.gov.tw』而言,就提供了根據產業應用、諮詢輔導等e化協助服務。或者您也可以參考經濟部工業局http://www.ebmfg.org.tw的電子化相關計劃、經濟部商業司http://em.cisanet.org.tw的相關計劃。
(註二)請撥 0800-258-247 微巨客服中心

企業e化的關鍵在於文化而非科技

2002 by Longdar@Acer

您是否覺得電腦相關科技太多變了?還記得五、六年前大家才在標榜Internet如何創造企業神話、如何突破時空限制、如何讓中小企業做跨國性的大生意(EC ,E-Commerce)。接著兩年是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2000年時,園區的廠商大吹起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風,最近這兩年又開始流行知識管理(KM,Knowledge Management)和專案管理(Project Management)。所以,當媒體和IT廠商談到企業e化時,不外乎就是將這幾組英文字反覆說明,如同魔咒般不斷的在台灣上空閃爍。
但極少有人告訴你,每一組英文字背後所代表的成本,可能是中小企業好幾個資本額。也就是說,為了創造出新經濟時代的奇蹟,您得先創造出您公司自己的資金奇蹟。這樣弔詭的規劃邏輯,導致許多資金並不充裕的企業,在面對e化課題時,總是徬徨疑懼,既害怕自己自絕於每次e化的狂潮外,又擔心貿然導入損失金錢事小、尾大不掉事大。因而主導台灣經濟主要活力107萬家的中小企業裡,認真面對e化課題而能真正從企業e化中實質獲益的比例並不高。
但是,跨國客戶、大型客戶都e化了,要和他們做生意,對不起,您得說和他們相同的語言;一般客戶往來漸漸要求要有電子郵件、線上電子型錄;買主想和你做生意,首先看的是您的網站以及您在網站上提供的訊息;兩岸三地往來的企業,如何整合會計系統與電話節費,成為首要課題…。這些急迫的e化課題,對於一般的中小企業,老實說,是難了一些。特別是在沒有固定的e化預算與充裕的MIS人員編列的情況下,要想e化談何容易?如此進亦難,不進更難的情況下,難道e化只是大企業的專利?我們並不這麼認為,相反的,相對於大企業分工精細的作業模式而言,e化反而是中小企業賴以生存的必要方法。
:::在開始之前:::
在開始思考企業e化之前,要先為e化正名。首先,e化不只是電腦化,還應該包含網路化。簡而言之就是將資料數位化、作業網路化、流程自動化。所以,企業在思考e化問題的時候,請暫時拋下那些繁瑣的專有名詞,特別是中小企業不需也不該去思考那些上市上櫃公司或是前一千大企業的e化方式,因為規模不同、資源不同、人力不同、所急需者也不相同。中小企業主該思考的是,你最迫切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切忌隨風起舞,害怕跟不上時代而急急忙忙導入e化,到最後不但沒有e出效率來,反而e出一堆毛病;沒有把資源真正整合,倒是整垮公司一堆員工。
特別是因為中小企業資源有限,所以每次的e化步驟最好謀定而後動。先將心中期望解決的事情完整條列下來,由企業主單獨思考或邀集主管同仁一起來討論票選,分為短中長期依迫切優先順序條列下來,每一個時期不要超過三條,如【表一】、企業e化自我期許表所示:
表一、企業e化自我期許表 短期(三個月內) 中期(六個月內) 長期(一年內)
1-1. 2-1. 3-1.
1-2. 2-2. 3-2.
1-3. 2-3. 3-3.
等記錄下來,您可以找尋日常的維護廠商或直接洽詢相關IT廠商,請他們派人過來進行諮詢評估,以縮短資訊業者與貴公司期望的落差。再針對諮詢結果,評估合適的廠商與成本效益比。當然,如果您手邊暫時沒有合適的廠商聯絡方式的話,也可以先參考【表二】、企業e化所需時間與成本風險,先行試估。
表二、企業e化項目所需時間與風險成本 項目 所需時間 導入風險 導入成本
架設公司內部網路 約二週 低 低
檔案分享與印表機分享 約一週 低 低
進銷存系統、會計系統 一個月 高 中
網際網路連線對外 約二週 低 低
電子郵件系統 約一週 中 中
企業對外網站建置 一個月 中 中
ERP,CRM,SCM 6~24個月 高 高
知識管理系統(含EIP) 4~12個月 高 高
電子商務(B2C or B2B 3~6個月 高 高
E-Learning系統 3~6個月 中 高
Mobile Office 一個月 中 中
:::看清自己,完成關鍵的階段性任務:::
兩岸三地的台商業者,最關注的議題是遠距離的管理與溝通;從事貿易活動的業主,穩定而成熟的電子郵件系統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業務同仁需要經常往返各地,那麼有效的知識管理和企業內部網站就相形重要;產品項目繁瑣的企業,提供線上型錄將大幅下降客戶服務成本…。「只解決您最在意的部分!」其他的需求自然而然會在後續的運作中一一浮現出來。
不要指望e化能解決您所有的問題,更不要指望花了這筆錢之後,營業額就馬上急速倍增。e化有時候是在挑戰您公司內部流程的合理化。因為電腦作業與人工作業最大的不同在於電腦是一個指令一個動作,它無法像人工作業一樣處理未經設計的突發狀況。如果連公司內部人員都還不清楚或是無法切割整個工作流程,此時去碰觸所謂的企業內部資源整合之類的大工程,恐怕是無法達到您預期的效果的。
對於一般使用者來說,應用程式是最貼近操作的介面,所以一般談到e化,大家很自然的就想到軟體使用上的整合(ex.進銷存、會計系統、倉儲系統…等)。除非您只安於單機作業,否則在應用軟體整合之前,您必須先思考的是基礎網路架構的建置。話說回來,如果您只安於單機作業,自然也沒有e化的問題了。那麼哪些是基礎網路架構呢?
圖一、企業e化基礎網路架構
您可以檢視【表二】中所列的項目,其中風險較低、成本較低的項目,事實上大多數都含在基礎網路架構的範圍中。而所謂的低風險低成本,指的是依公司特性量身訂作的風險與廠商建置與維護的成本而言。當您建置完網路基礎架構之後,應以此基礎進行公司文化面的改革。比如說:重要事項一律公佈在網站上、員工呈報公事統一透過e-mail的方式、…。很重要的一點是,必須由上而下的實施,讓老闆帶頭e化,才能快速地建立公司e文化。這部分是公司e化是否能夠成功,一個相當重要的里程碑。
:::先安內後攘外,預算合理控制:::
基礎建置的計劃做完了,接下來我們可以開始考慮下一階段的規劃。這個時期應優先考慮所屬的產業環境,隸屬於某個供應鏈體系的,請優先參考該體系主要上下游廠商所使用的系統架構,盡量選擇相容性較高的產品。假如您所屬產業的e化程度不高,顯然會降低您對於e化成果的期待,會很容易因此而調整建置順序與思考方向。另外,企業e化的本意除了增進企業內部工作效率外,首重於對於客戶端的服務與溝通。因此,如何漸漸將客戶需求納入e化體系內,亦是規劃的重點。
大多數的電腦廠商會建議您採用微軟相關軟體配合自家的硬體設備,這部分我們統稱為微軟的解決方案。這主要是因為許多的資訊工程師,習慣於視窗作業系統的操作方式。相較於微軟的解決方案是最近在市場上引發討論的Linux相關解決方案,目前Linux陣營已經將各類應用系統整合完成,相較於微軟陣營不遑多讓。當然,除了這兩大主流之外,還有一些廠商也針對特定產業提出特定的垂直整合方案,如果您隸屬於該產業,不妨深入了解一下,畢竟有相關廠商使用經驗來佐證,可以提供許多規劃的素材。
以日前台灣微軟結合許多策略聯盟夥伴所推出的e化方案而言,主要是以微軟的伺服軟體產品為主,搭配相關廠商的硬體設備,再結合電腦教育業者,組成類似e化諮詢團隊,直接將軟硬體搭售給中小企業,提供相較於之前銷售較高折扣的優惠方案。以25人左右的公司而言,要達到上述的網路基礎設施,所需花費的費用大約在10萬元到數十萬元之間。(不包含後續維護與設定人力費用)
Linux屬於自由軟體,取得的成本很低,對於上述網路基礎建置的部分,可說是游刃有餘。不管是應用軟體的取得或是對於硬體的需求,其所需的成本均不高。但其缺點為較不容易為一般使用者所了解,包含核心與介面。(當然,這是相較於Windows Server而言)。如果您的公司有專屬的MIS人員,且對於Linux系統有興趣並能承擔維護工作的話,Linux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
除了初期建置之外,還要考慮後續維護。不管您選擇採用微軟的解決方案,還是決心投入Linux陣營,以目前各家軟硬體廠商來說應該都足以符合中小企業的需要。而有一點是許多中小企業主經常忽略,而廠商大多未交代清楚的--「維護的成本」。再好的硬體設備、功能再強大的伺服軟體,如果沒有專業的安裝設定,這些軟硬體所帶來的可能將不是效率與便利,而是無止盡的夢靨。除了安裝設定之外,還需要有專職的資訊人員來隨時維護照顧,才能確保企業所需的穩定維運品質。如果您的公司屬性或規模都不適合延聘專職與專業的資訊人員的話,可以考慮與廠商簽訂維護合約,或選擇有些廠商推出的租用方案。
:::宏碁的「辦公室瞬間 e 化租用方案」:::
宏碁日前曾針對中小企業e化現況調查,發現國內五成以上的中小企業面臨e化的困難,其中以電腦系統維護成本過高與缺乏專業e化人力等兩項問題最為頭痛。故推出國內首創的「辦公室瞬間e化租用專案」,這是目前宏碁微巨電子化最新的產品。以租用代替買斷,並且同時推出一個月的免費試用期。期望以每個月6000援的租金來吸引中小企業進行e化改造。對於非高科技產業與前述缺乏專職資訊人員的企業來說,提供一種簡易、安心且具成長性的e化方案。至於宏碁所推出的中小企業e化方案與其他的e化方案有何不同,可以參考【表三】。
表三、宏碁辦公室瞬間e化租用專案與其他e化方案比較 功能服務 多工整合伺服器廠商 辦公室瞬間E化租用
售後服務 僅作一般硬體售後服務,無法對service進行維護。 完整解決方案式服務,且擁有全國最完整服務網絡
技術維運人力團隊 僅硬體售後服務 完善的電子郵件系統/區域網路規劃與政策建議
遠端監控 無 宏碁電子化資訊管理中心24x7全天候監測
系統自動網路更新 無 服務項目主動線上更新,不需客戶費心。
障礙排除 硬體問題排除 全國服務知識庫串聯,累積完整資料與親切客服
研發與後續開發 一般硬體升級或更新 宏碁強大的研發團隊,不斷創新更多元服務
無線上網 需另購AP且多數僅支援WEP,管理不易。 不但支援WEP 64、128bits,另有認證機制PPTP(VPN)
DHCP 多半僅具備基本功能 可分配253個虛擬IP
防火牆 使用NT系統,容易入侵 封閉性較高的Unix系統
電子郵件伺服器 無完整規劃與使用政策 支援150使用者,並有完善郵件系統規劃政策建議
網頁伺服器 執行動態程式,增加系統負載與系統安全性 支援靜態網頁,方便、容易維護
檔案伺服器 純硬體銷售,無備份建議服務 使用網路芳鄰存放,並可設定定期備份
代理伺服器 有(option) 可依照流量設定cache
列印伺服器 有 支援USB port,連接任何印表機
網域名稱伺服器 有(量大時將造成Server負載增加) 配合宏碁電子化營運中心,DNS代管,免去維護煩惱
:::後話:::
談到這裡,我們大致上已經跨出了e化的第一步。很抱歉,在本文中只能先針對中小企業e化的部分來闡述,並且礙於篇幅僅能介紹到第一階段的建置。事實上,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建置,等於是打好了地基,接下來就看要在上頭蓋什麼樣式的房子了。房子的樣式雖有不同,但地基的標準是相同的(水平應用),要挖得既穩且深房子才會穩固(垂直整合)。
E化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資源缺乏的中小企業們。在本文中我們嚐試去引導e化的規劃與思維方向,並且盡量避免塞入太多的專有名詞,以期讓不常接觸電腦產業的中小企業主們也能開始認真思考如何開始e化。當然,正如同我適才所提的,這只是第一步!而您的第二階段會在您開始使用第一階段建置的成果的同時,悄然的開始。不用急,正如我一開頭的標題:「企業e化的關鍵在於文化而非科技」。跨出第一步,另一隻腳自然就跟上來了。


刊載於2002年5月號PCWORLD

擁有得多不如使用得巧

2001 by Longdar@silkera

最近成大的MP3事件,造成了不少的衝擊和效應。在IFPI沒有正式提出告訴,以及許多法律界人士提出質疑合法性的情況下,暫時似乎是緩和下來。不過,各種效應目前才正要開始。這其中包括了各校學生紛紛要求校方表態,免於生活在恐懼中;其次網路上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不時有某某學校將是下一個搜查對象的傳言;其三就是各校校方開始積極提撥經費購買足夠的軟體授權,以達到符合使用「合法軟體」的要求。

我對第三個影響有較高的討論興趣,因為我很疑惑經費日漸拮据的學校如何因應這樣的「合法性」。以60台Windows NT 4.0 + Office2000為例,大約就要四十多萬元,更遑論購買全校性的版權。而且同學所需要的軟體不會只有這些,商學院的SAS、SPSS、工學院的AutoCad、資訊學院的VC、BCB....,要是真的一次購足每一台電腦的授權,學校大概可以關門了!

事實上,不只是學校,大多數人的電腦中所使用的軟體經常不是合法的軟體授權。試想一下,當你想購買一部新的電腦的時候,你的預算中是不是也將軟體的費用算了進去呢?如果沒有,那麼你所使用的各項軟體是怎麼來的呢?如果有,請問你打算花多少錢購買軟體?讓我舉個簡單的例子幫助大家思考一下,假設我們今天打算添購一部電腦,一般堪用的硬體配備+舒適的17"螢幕+一部列印品質尚可的噴墨印表機,總價應該不會超過三萬塊。但,請注意,這只是純粹硬體的價格喔!如果再加上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11,000)+ MS-Office 2000 SP1 (12000),你的預算就激增為NT$53,000.-,而這只不過是讓你的電腦能夠處理一些日常事務而已。如果想要其他功能的軟體,請參考下列網站,自己再把價錢加上去。http://shoppingguide.ithome.com.tw/pricesoft

你不難發現,使用電腦將是有錢人的專利,如果你想成為一位合法的使用者,你得準備一大筆超乎你想像的預算來滿足這樣的「合法性」。事實上,在 1970 年代,尚未有軟體智慧財產權觀念之前,軟體是可以自由拷貝的。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人工智慧實驗室的程式設計師 Richard M. Stallman 認為合作共享才是健康的社會風氣,因此在眼見版權私有軟體 (proprietary software) 逐漸風行之後,創立了自由軟體基金會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並創作許多「自由軟體」 (Free Software),供社會大眾使用,又對其作品施以革奴大眾公有版權(GPL), 保障使用者的權力。

我對版權私有軟體 (proprietary software)本身所代表的維護創作精神的捍衛目的表示支持,但對於目前版權私有軟體所採取的封閉創作環境的做法則感到厭惡。一個明顯的例子是,我們日常所使用的微軟Windows & Office系列軟體,經常使用不當的手法壟斷市場,再由市場的普及獲取極大的利益。如:前一陣子的Netscape反托拉斯法案、Word 97與 Word 95不相容…等等。在使用者花了大錢卻只能取得軟體使用權(請注意觀察微軟系列產品的版權宣告)的情況下,又不能自在的選擇自己想要使用的軟體(使用封閉檔案格式的影響),使用者失去了選擇與交流的自由,我想這不是我們所樂見的結果。

版權制度是促進社會進步的手段,版權本身並非是一種自然權利。當軟體使用者拷貝軟體時,說軟體創作者的基本權利受到侵害是不正確的,因為在沒有金錢誘因的情況之下,軟體創作者大可以選擇不要創作。但,如果說這樣做是違法的,或說這樣做會降低創作者的創作意願,那麼這樣的思考方向就比較合理了。反過來說,不知道大家是否思考過,自由運用個人的物質財產 (material properties) 是東西方的社會 (除了共產主義社會以外)自古皆然的事。創作人有權利不將其創作公開,電腦及磁片的擁有者是否也有權利將他自己或朋友所擁有的磁片上的磁性位元組 (他的物質財產) ,以他自己的工具重新排列過呢?

我想表達的,無非就是這份原始的「物質財產支配權」。這大概也是自由版權軟體與私有版權軟體最大的差異,你所付出的金錢,究竟是購得「軟體擁有權」還是「軟體使用權」?

這裡所關心的議題是自由而非價格。自由軟體的使用者不僅可以使用、拷貝、授與、研究、修飾、改進軟體,甚至可以從事商業行為,將之加值出售 (成為 VAR, Value-Added Reseller)。沒有錯,和你聽到及猜想的不一樣,自由軟體當然包含商業行為。以長遠社會進步的角度觀之,我們不應助長不合時宜的制度(如:私有軟體版權),並應該全面停止以類政治力量箝制數位科技的發展(或者說,箝制擁有及使用的自由權利)。由許多實例可以證明私有版權制度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反不如自由軟體鼓勵互助合作、開放活潑的創作風氣。軟體發展的誘因及經濟利益有很多的層面及管道,並非唯有透過版權私有一途。許多的例子可以證明自由軟體的品質比版權私有軟體的品質好。(也許你覺得疑惑,我可以在稍後為您舉例說明)

1991 年芬蘭大學生 Linus Torvalds 將他個人的作品 Linux 作業系統公開放在網路上供有興趣的人下載使用。初期的 Linux系統,功能有限,而且並非以 GPL 的方式授權予使用者。 但是由於 Linus 使用了許多 GNU 計劃的成果,於是後來的版本便以 GPL 公開。在接下來的數年當中,Linus 更新其作品的速度非常頻繁,而網友的回應也相當熱烈,GNU/Linux 成長的速度遠遠超過任何人的想像。目前Linux正逐漸成為低價位伺服器的主流,GNU/Linux 的穩定性與安全性遠遠超過 Microsoft NT server,對於網路功能及與其他作業系統的相容性也比 NT server 好, 配合穩定的 Apache 網路伺服器,以及讓 GNU/Linux 可以模擬 NT 伺服器 "網路芳鄰"功能的 SAMBA 模組, 讓Windows NT 在列印、檔案及網路伺服器三項功能上相形見絀。而Linux目前也成為支援硬體架構最多的作業平臺。 從最流行的 IA 32 (即 Intel 386-586 系列), PowerPC,68k,Sparc,Alpha,甚至到 Palm Pilot 上都可以使用 GNU/Linux。甚至老舊得如同 386 的電腦上也可以使用諸如 Java 等新技術。當然因此大幅度降低了未來硬體升級的成本。
自由軟體甚至可以當成超級電腦作業平臺!"Beowulf"便是美國太空總署以多部低價位的 GNU / Linux 工作站聯結組合而成的一組超級電腦。美國的另一個研究機構 Los Alamos 國家實驗室,據此組合而成的超級電腦稱之為 Avalon ,其成本約為同等級超級電腦的十二分之一。使用Beowulf 的廿餘個機構中, 有許多單位認為他們的選擇除了價格之外,更重要的因素是 GNU/Linux 系統本身所提供的使用與升級方面的靈活彈性。

事實上,GNU/Linux 並非最早成熟的自由作業系統。FreeBSD 也是網路上可以自由下載,坊間可以購得低價 CD 的自由作業系統。早在GNU/Linux 流行之前就已經因為它的穩定性與強大功能而成為經濟因素導向技術人員的最愛。名聞全球,負載極重的 Yahoo 網站,就選擇用FreeBSD 及 Apache 網站伺服器來架設。

有許多人提出這樣的疑問:「支持軟體自由化是否會破壞資訊工業的生態,降低資訊從業人員的就業率呢?」我的看法是端視你著墨及關心的角度,一般而言,開放程式原始碼軟體不論是否以 GPL 來規範,在其研發過程及實際應用上較諸版權私有軟體都享有以下的優勢。

  • 合作多於競爭,有效發揮人力資源。
  • 眾目睽睽,軟體品質提升迅速。
  • 技術導向,甚少受市場需求左右。
  • 技術支援市場活潑 。
  • 遵循公開標準及模組化設計原則,軟體人力資源之培訓與使用有效率。

社會對於資訊人力的需求不但不會降低,反而會升高。因為相對於目前的資訊環境有著不同的供給和需求模式。也就是說,我們需要的是量少質精的程式設計師以及大量的資訊人才來從事安裝、設定、客戶化 (customization) 的工作。而不是目前的軟體發展壟斷,各自一套標準的方式。

試想,一般電腦使用者及中小企業之所以被迫頻頻升級,卻又往往無法達到升級應有的經濟效益。乃是由於在不知道或無法知道目前既有軟體所應發揮的完整功能就盲目加以升級。這種現象其實不僅局限於資訊技術,就拿任何音響,錄放影機,或電視來說,真正能夠將自己擁有的電器所提供的數十個功能充分發揮的使用者並不多。
事實上,電腦程式的高可塑性,足以讓一個簡單的編輯程式有數十個設定選項,可以據此排列組合出數以千計的功能,更不要說是設定選項至少上千的作業系統了。至於作業系統、套裝軟體與低價網路資源的綜合運用就更驚人了。看看你的身邊,懂得替 DOS 系統設定快速鍵或選單操作系統的人有多少呢?懂得利用既有的「過時」486電腦 + 文字瀏覽器來作為高效率上網工具的人我猜更不多吧?再舉一個最簡單但也最重要的例子:重要資料的備份工作。其實可以經由軟體設定與簡單的批次作業來達成。如果經過仔細的分析, 一個以文書處理為主的數人辦公室在一天當中所修改過,真正需要備份的資料量,恐怕不超過一張磁片的大小。配合定時功能,即使每小時備份一次對於系統來說也完全不是問題。但是我們卻常聽聞許多人的重要資料因為電腦中毒或其他原因而喪失的事件一再的發生。有人說,人類對於自己大腦的使用率不到百分之十,我想,多數電腦擁有者對於其電腦的使用率恐怕更遠在這個數字之下。

因此對於個人或企業而言,想要提升資訊技術的競爭力,正確的思考方向應是如何發揮既有資源的潛力,而不是盲目地追求擁有最新、最炫、版本數字最大的產品。

再者,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看,鼓勵資訊人才投入撰寫版權私有軟體,並不是運用人力的有效方式,不論目的是內銷或外銷,就臺灣而言,恐怕都難有預期的效果。光以軟體的英文介面來說,
臺灣本就較英語系國家如美、加、印度等國吃虧,更何況若要耗費龐大的社會成本來遏止已然蔚為風氣的非法拷貝,是間接提升了合法消費者的成本。另一方面,目前流行的版權私有軟體,在銷售或散佈時的內定設定上,只能依據多數人的一般需求做到「人人能使用,個個不滿意」的地步,軟體研發者或經銷商很難設定出放諸四海而皆準的設定來滿足任何個人或企業的特殊需求。

就拿資料備份的工作來說吧!每個辦公室甚至於每個使用者經常處理的資料儲存與修改特性都不一樣,很難要求所有人把需要備份的檔案都放在一個固定的目錄裡,以便統一自動備份。要能夠把辦公室內的電腦做最佳的客戶化 (customization),真正發揮既有軟硬體功能,就必須有資訊專業人員深入瞭解該客戶特定的工作內容與業務需求。

所以,我們可以大膽的預測,未來資訊服務業的市場終將逐漸成熟,也就是所謂的「資訊貿易公司」。想想貿易公司的特性,「互通有無」!對了,在軟體與使用者之間將來必然存在一個溝通的橋樑,這一類的從事人員求其廣未必就其深,因為這類分析設定的工作未必需要高深的程式設計能力,反倒是非常需要搜集相關資訊與適合的軟體,並加以整合、微調以滿足客戶特定需求的能力。簡單來說,網路觀與整合力才是未來多數資訊人才最需要具備的能力。
用這樣的標準來看,自由軟體、開放原始碼軟體、革奴軟體…等開放性的軟體,其本身的可塑性遠比一般市售版權私有軟體高,而程式原始碼的開放更模糊了程式設計與設定、客戶化之間的界線。以致於使用者可資運用的空間及彈性更大,藉由取得成本的下降,不管是個人或企業都可以將他們的投資注入更有效率而專注的領域。

把大量物質或人力資源直接間接投入「重新發明輪子的競賽」這樣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握有廿一世紀競爭力鑰匙的,是懂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善於發掘網路資源並將既有資源整合運用的組織與個人。要迎接網路時代的來臨, 徒有新技術是不夠的, 要能跳出窠臼的思考方式, 才能適應網路科技所帶來的社會文化變革。還是一句老話,「擁有得多,不如使用得巧」。讓我率先來野人獻曝一下,介紹幾個不錯的工具軟體(當然是免費的):
翻譯軟體--Babylon翻譯家
瀏覽器--KK-Man
新聞閱讀-Xnews
中英文地址轉換-郵遞區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