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前總理盧武鉉跳崖與北韓核試爆而內外交逼的南韓,其媒體卻同一時間發出另一項警語:小心Chaiwan(China + Taiwan)的追擊!
南韓第一大報「朝鮮日報」日前在輿論版的「朝鮮編輯台」專欄中,由宋義達記者具名,以「兇猛追擊的Chaiwan」標題,描繪了台海兩岸經濟合作威力對南韓形成的震撼。該報導引述IT業界的看法說,「兩岸融為一體進行追擊的局面非常可怕」。因為在IT領域一直保持全球強者地位的韓國企業,最近卻在兩岸合作企業的攻勢下,節節敗退。南韓媒體把中國和台灣的英文名稱,發明一個新英文字「Chaiwan」,這指的不是兩岸統一,而是兩岸資訊科技(IT)產業上的合作,將形成中國加台灣(China+Taiwan)的緊密IT供應鏈,威脅南韓在電子業的發展。以LCD面板為例,2008年第一季南韓面板在大陸的市場佔有率為46.2%,遠超過台灣的35%、與大陸的13%,不過到了2009年第一季,台灣的市佔率增長到56.5%,南韓卻降到29.7%,這是由於中國大陸許多家電廠商大量購買台灣的產品,才讓南韓產品節節敗退。
歐美市場的消費需求漸趨飽和,傳統上以出口為導向的亞洲國家,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另謀生機。中國大陸十幾億人口所勾勒出來的龐大市場商機,早已被世界各國視為下一階段經濟成長的希望所寄。這個看法,鄰近的日本、南韓都深信不疑。根據麥肯錫估計,2015年中國年收入逾25萬元的家庭將超過400萬戶,中國的個人消費額也會從2007年的人民幣6.8兆元,大幅提升到27兆元。2020年中國購買力甚至可能超越美國,一躍成為全球最大消費國。同樣的看法也出現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曼(Paul R. Krugman)2009/05/14來訪台北在一場演講中。克魯曼指出,除非發生車禍,否則在他有生之年,中國大陸一定會成為世界經濟強權且勢將撼動美國的霸權地位。經濟學人中國首席代表暨中國諮詢總監許思濤預估,中國農村與城市的人口比例是6比4,城市人口預計十年內會成長至六成,整體生活習慣的改變,將是大陸購買能力大幅提升的主因。拓墣產業研究所的研究也認為,大陸擴大內需就是要將農村城市化,原本估計大陸的採購力超越美國最快要2025年才會發生,但金融海嘯讓距離拉近,大陸有機會可以提前在2020年就會占全球消費兩成,打敗美國市場。
全球競爭下的區域整合趨勢,莫之能禦。兩岸經濟合作會是個怎樣的局面,其實還沒人確切知道。南韓媒體學得快,幾年前,類似的字眼,Chindia(China + India)也曾廣受矚目。同屬金磚的中國與印度關係發展,備受關注。中國固然標舉世界工程奇蹟的青藏鐵路之榮耀,其打通中印門戶的國際戰略意圖,看在印度眼裡,卻不免有著「一隻伸向南亞的鐵拳」疑慮。但印度學界與政壇提出Chindia(China + India),在「龍象之爭」或「龍象之盟」的爭議中,放下邊界戰爭的歷史仇恨,快樂想像「龍象共舞」的經濟合作榮景。現今,隨著兩岸關係發展,大陸廠商採取低價攻勢,Chaiwan產品成為搶手貨,可以說是台灣企業崛起的主要原因 。如果龍象能夠快樂共舞,兩岸當然能夠營造「與卿共舞」的和諧想像。況且,台灣具備地利及文化等優勢,只要能夠與大陸的產業區隔,大陸這個未來全球最大的消費國,可以說是給了台灣企業極大的業績保證。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從Chindia到Chaiwan,China都是最受關注的主軸。近幾年來,在國力一消一長之間,南韓早已揚言不把台灣看在眼裡了。Chaiwan再「可怕」,也不過是「追擊」,而非超越。 其次,Chaiwan這樣的組合,含有極高的民族主義成分,台灣的產業是否真的具有擊敗世界級競爭對手的水準,以便延續在民族主義熱情消退之後的市場優勢,可能才是挑戰的開始。更何況,當台北到上海的時間距離跨越了台北到高雄的地理距離之際,台灣內部針對主權和經濟的平衡辯論才正要上演, 或許這些才是其他國家的記者,所觀察不到真正細微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