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年後,我多了一個隨身書店 Amazon Kindle。
電子書其實不是很新的概念,只是電子書不等於電子閱讀器。十年前的PDA、五年前的平板電腦或是最近熱門的Netbook、Smart Phone甚至是傳說中的Apple iPad,任何能夠裝載足夠作業系統的個人行動裝置,理論上都能開啟、編輯與顯示某些文件。但是所謂的電子書,可能與內容、服務、版權以及售價等因素更為息息相關,不能僅只是競逐處理速度快慢、是否能顯示彩色、或是著眼在體積大小、能不能觸控這一類硬體規格的電子裝置。正如同MP3 Player一樣,我們可以隨手買到更廉價更迅速的MP3播放器,但是卻很少看到能夠和Apple iPod一較高下的音樂販售平台,那是因為硬體製造的難度遠低於平台經營的整合障礙。
舉例來說,Kindle內建的3G連線不需收費、不需設定,開機就可使用。而國際版本Kindle內建的3G連線可在全球100多個國家漫遊。不管哪個地方購買電子書,一分鐘內就透過漫遊的3G網路取得你要的書。對於需要即時取得原文書籍的人來說,近40萬本的各類暢銷書籍,可以說是彈指即得,是相當不錯的一個選擇。而且,以我手上的International Kindle 2來說,6吋e-Ink黑白螢幕 、解析度800×600,每英吋167像素(ppi),16色灰階,可視角度幾乎達到180度。非常接近油墨印刷在紙上,符合書本閱讀的感覺。除了自己看,也可以朗讀念給你聽。Kindle的Text-to-speech功能十分優異,用來學習語文相當好。有些書籍在購買時會註明無法使用朗讀功能,但大多數的書都沒問題。
在Amazon Kindle上購買過的書都會記錄在你的 Amazon 帳號裡,而且購買後就可以免費無限次數下載,這點對我來說是挺實用的,因為Kindle同時支援了PC、MAC、iPhone以及黑莓機之外,還持續打算支援Windows Mobile版本。你付了錢買的書可以隨時在你當時合適的載具上閱讀,並且會記得你每一本書最後一次閱讀的地方。使用者除了可以從 Amazon 購買各類書本、報紙、雜誌,還可以把自己的文件mail到 Kindle附贈的個人專屬電子信箱上,讓Amazon 系統自動把你的附件檔案轉換成 Kindle 專用的檔案回傳給使用者。當然,不想花錢的人,可以搜尋一下免費的Kindle Books,數量已經多到足夠塞爆儲存空間。而希望將手邊文件放到Kindle上隨身帶著走的人,除了利用Amazon平台之外,也可以透過USB連結直接放到Document資料夾中即可正常顯示。由於核心系統為Linux,所以能夠做一些使用者希望進行的優化動作。比方說中文的支援,在系統版本2.3的基礎上,核心已經支援Unicode,所以只需要添加中文字型並且進行系統升級,就可以正常顯示中文。當然,也可以將原來的英英字典置換成英漢字典。
這個不到300公克的小東西,能裝入大約1500-3500本書,並在不充電的情況下持續使用兩個禮拜。只能說,Kindle平台的驚奇,毫不遜於當年Amazon初出江湖的光芒。而這是否意味著電子書產業將起?個人暫時先持保留的態度。台灣或者大陸的廠商,非常輕易就能夠做出速度更快、規格更好的電子閱讀器的"硬體"。但是,吸引愛書者、愛閱者的並非那些介於筆記型電腦和手機之間不上不下的硬體規格。在"軟體"部分,Amazon Kindle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聽說Apple iPad也將推出線上書籍平台,如果參考該公司過去的成功經驗,顯然我們可以付予更多期待,且看Apple這次要將看書這件事情,帶到一個怎麼樣的情境。
同樣比較MP3 播放器與MP3遞送平台之於音樂產業;電子書閱讀器與電子書遞送平台之於出版產業,可以發現,音樂與書籍看來都無法抵禦數位化的趨勢了。而MP3播放器與電子書閱讀器這一類的硬體設備,不過是讓使用者具有操控這些數位化之後的內容的能力,但是,這樣的基本能力是不是需要一個專屬的設備來進行,則見仁見智。如果在單價夠低、尺寸夠小、進行消遣的耗費時間夠少,那麼消費者或許需要一個隨身的專屬設備。反之,那麼使用者大可以在他們本來就擁有的通用型資訊設備(比如:手機、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上來消化這些數位內容。
但,值得注意的是,再酷炫的電子書平台或是功能再齊備的電子書閱讀器,恐怕都不具備增加經常性讀書人口數的魔力。正如同網路書店的出現並沒有刺激經常讀書人口數的增加,而只是分食了實體書店的市場。網路書店或是實體書店透過雲端運算加上電子閱讀器,改變原來書本的交付和運送方式,是一種創新。但是,電子閱讀器製造商,透過投資設立網路書店平台,來行銷自家的電子閱讀器硬體,可就真的是新創了。除非,我們能找到一種方式,讓某些原來紙本的內容因為轉換成數位化內容之後而變得有趣,足以刺激那些非經常閱讀者加入。
無論如何,如果你現在已經是一個經常閱讀者,這個Kindle可真是點燃了閱讀的方便之光。